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今年首个诺奖得主是一位热爱中国的日本人

发表日期:2016-10-08来源:放大 缩小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因发现细胞的自噬机制(mechanisms for autophagy),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得该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625万人民币)。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细胞自噬领域的科学家们,试图为公众讲述这名日本诺奖得主背后的故事。

  诺奖得主:热爱中国,想搬到中国

  2016年首个诺奖,由一位热爱中国的日本人获得。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先生对中国是有情结的,他非常热爱中国,甚至希望搬到中国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表示,他与大隅良典熟识,合办过四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大隅为人热情,有一次甚至从日本拿了一箱乌冬面送给张宏。

  大隅良典出生在1945年。“先生对中日战争有内疚感,他想帮助中国的科学。而且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富有激情。”张宏说。

  大隅良典今年7月刚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论文。“先生一直在发文章。刚才我跟他的大弟子联系,知道他还在实验室里。”张宏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他批评中国和日本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

  张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他推崇基础科学,不赞成中国和日本忽视基础科学。

  “自噬”独享诺奖,实至名归

  “这是自噬研究领域非常让人期待的一个奖,大家都希望给他。”3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发现,是细胞研究几个里程碑式成就之一,阐明了细胞是怎样回收材料和再生。

  “关于自噬,几十年来都有零零星星的发现。法国和比利时科学家都意识到有自噬这种现象,但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仍然没有一套完整体系。”裴端卿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大隅良典通过对酵母的极其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自噬过程的存在,还找到了调控基因。所以诺奖只给了他一个人。大隅良典是前驱,后来很多人都是跟着他。同行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裴端卿介绍,大隅良典是在细胞研究重镇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留学,这所大学培养出不少诺奖得主。他毕业后回到日本,但直到40多岁才将精力投入到自噬的研究。裴端卿认为大隅的创举,是选出了合适的酵母突变体,使得之前无法观察的自噬效应现形于显微镜下。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中科院动物所的李卫研究员也认为,大隅良典将分子生物学引入了自噬现象,关键是筛选出了对饥饿比较敏感的酵母菌。

  “我的印象是,大隅良典是个勤奋而低调的人。”李卫说,“早就估计他要获奖。这几年自噬领域相当热,各个方向都有延伸。”

  大隅良典阐明了饥饿状态的酵母在细胞体内自我分解蛋白质并加以再利用的自噬作用的机理,近年来,因为与阿尔茨海默病、癌症以及衰老相关,细胞自噬受人瞩目。

附件: